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银元宝和铜钱,黄金一般都是铸成金锭进行流转。
不同于铜钱有正规的官方铸造渠道,金锭是允许民间私铸的,因此金锭的成色、形状、重量都没有统一的规格,种类十分驳杂。单说重量方面,就有一两、二两乃至十两、二十两之分。
到了民国时期,常年的内乱导致通货膨胀,黄金就变成了保值的硬通货。最早政府会把黄金做成金砖来储存,但是由于金砖尺寸和重量都过大,携带运输都非常不方便,所以又将金砖改为了金条,俗称“大小黄鱼”。
“大黄鱼”指十两一根的金条,是当时通行的规格,富有家庭通常都会存几根“大黄鱼”作为压箱底钱。但后来金贵银贱,普通百姓也想买黄金,“大黄鱼”实在太贵买不起.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,称为“小黄鱼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人原创,侵权必究。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。 |